(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6日專電)美中今天起分階段對各自500億美元貨品加徵25%關稅,貿易戰揭開序幕。全球經濟短期預料不會受明顯衝擊,但貿易戰若升級,損害動能已減弱的全球貿易,台灣恐難置身事外。
美方按計畫,自美東時間凌晨0時1分起,對以高科技產品為主的340億美元中國貨加徵25%關稅。中國以「同等力度」還擊,對34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、汽車等貨品加徵同稅率關稅。兩國將擇期公布對彼此160億美元貨品加徵關稅的細節。
從言語威脅到出手徵稅,今天普遍被外界視為美中貿易戰開打之日,但由於雙方政府6月中就已預告,全球金融市場早有心理準備,並提前反應。
現在變數在於,美中下一步要怎麼走,貿易戰規模是到此為止,還是繼續擴大,畢竟美國總統川普曾揚言,只要中國還擊,美方將繼續對中國加徵關稅。投資人心中的問號只要一天沒消除,金融市場波動就難以平息。
不過,美中貿易戰煙硝瀰漫之際,全球經濟引擎仍全速運轉。總部設在紐約的經濟評議會(The Conference Board)6月發表2018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,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3.2%,保持去年水準。
經濟評議會首席經濟學家范阿克(Bart van Ark)表示,貿易緊張不太可能立即使經濟趨勢轉向,當前經濟狀態至少能維持半年。即使貿易糾紛升高、各國競相加徵關稅,或實施關稅配額限制進口貨物數量,全球經濟也不會急轉直下。
但他警告,貿易政策已壓過其他財經風險,對全球經濟成長構成最大威脅,企業若因此延緩投資或徵才,景氣循環邁入成熟階段的全球經濟成長恐更趨緩,衰退風險提高。
事實上,早在美中加徵關稅生效前,全球貿易便顯現冷卻跡象。華爾街日報報導,本週出爐的業界調查顯示,去年旺盛的全球出口成長如今已幾近停滯,成為南韓與日本等出口大國近期股市一片慘綠的原因之一。
摩根(JPMorgan)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(PMI)新出口指標6月降至50.5,創近2年來新低。這項數據保持50以上,意味外銷訂單仍在增加,但自今年1月達到波段高點54.2以來,每個月都往下掉。
對經濟成長高度仰賴外貿的台灣,這自然是一大警訊。特別是美國持續升息,刺激全球資金回流,新興市場近期成為外資「提款機」,如今增添美中互祭高關稅這個變數,台灣更是壓力倍增。
根據世界貿易組織(WTO),台灣的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高達67.6%。在現今國際產業供應鏈交錯複雜的環境下,全球前兩大經濟體打貿易戰,特別是美國將加徵關稅對象鎖定中國科技業的情況下,積體電路(IC)占出口近3成的台灣恐難獨善其身。
至於美中貿易戰是否會引發科技業轉單效應,范阿克認為還需觀察。他預估,美中貿易爭端對供應鏈產生的影響,要到2019至2020年才會顯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