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文:關鍵評論網編輯 林奕甫
每年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,這個節日的由來,與女性爭取平等參與社會的權利有關。第一次的婦女節紀念活動在1909年舉辦,為了紀念1908年3月8日,美國紐約的女性勞工罷工遊行。當時,在紐約的製衣業女性勞工,為了改善不佳的工作環境與低薪,而走上街頭。
時至今日,雖然女性已得到許多參與社會的權利,但是其中還是隱藏著不平等,其中最常見的是薪水差異。
而台灣現在各行業男女薪資差異有多大呢?
雖然無法取得每個行業中,每個職位不同性別的薪資資料。但,可以試著從每類行業的每月經常性薪資(不含加班費與獎金)的年平均來看這樣的差異情形。
在2017年主計處公布的94類行業的經常性薪資中,有81類行業女性低於男性,而女性高於男性的行業則只有13類。(所有行業薪資差距表,請見文末)
女性薪資較低的行業中,差距最大的前5名是航空運輸業、醫療保健服務業、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、建築工程服務及技術檢測分析服務業、海洋水運業。
其中航空運輸業、醫療保健服務業兩個行業,薪資差距最大,男女差距達到3萬元以上。若回顧過去的資料,卻會發現原本男女薪資的差距,其實沒有這麼大。下圖是航空服務業1973年到2017年之間,男女經常性薪資差異的變化圖。
從中能看出,航空服務業大約在1990年前,女性的薪資只略低於男性,但是1990年後,薪資差異逐漸開始拉大,女性薪資越來越低於男性。而且女性薪資在2008年後,幾乎沒有成長。
而醫療保健服務業則是在1981年前,女性薪資跟男性差異不大,在1981年時,女性還略高於男性。而1982年之後,差距開始變大,女性薪資越來越低於男性。在1992年到2000年之間,還有段差距快速拉大的時期。到了2001年之後,男性薪資成長也變緩,兩隻之間的差距才沒有繼續拉大,近幾年則差距有微幅變小。
換個方式,將女性薪資與男性薪資相減,也可以看出一樣的趨勢變化。下圖中,每個點代表薪資差異(女性薪資減男性薪資),負值越大,代表女性薪資比男性越低。曲線往下代表差距變大,曲線網上代表差距變小。